近年来,中央、青海省委省政府连续出台多项政策做出部署,特别在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方面,多次强调金融服务“三农”的重要性和完善金融服务的紧迫性。随着城镇化的深入推进和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农村金融的需求日益旺盛和多元化,农牧业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压舱石”的作用。普惠金融作为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支柱,在打好脱贫攻坚战、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补短板、支持乡村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乡村振兴战略极为重要、极为关键的支持要素。本网特推出《为有源头活水来》系列报道,以农民群众生产生活发生变化的切入点,讲述一个个金融服务三农的青海故事。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记者 陈郁 摄影报道)走进海南州共和县恰卜恰镇下塔迈村的枸杞地,空气中散发着阵阵果香,只见如樱桃般大小的枸杞密密麻麻地挂在枝头,颜色鲜红,颗粒饱满,令人馋涎欲滴。摘一颗鲜枸杞放在口中,一股甘甜的汁液流入口中,淡淡的清香沁入脾肺,鲜嫩的果肉入口即化,口感极佳。
赵全录,共和县玉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公司董事长,是共和县沙珠玉乡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也是一名资产过亿的“领路人”。
他的故事要从30年前说起。
30年前,赵全录为了维持生计在青海湖周边给人打零工开手扶拖拉机耕地,拉运货物,每日为“五斗米”辛苦奔波。
一次偶然的机会,赵全录听老乡说,信用社可以贷贷款,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他走进了沙珠玉信用社询问了工作人员,经过信用社信贷员的调查,赵全录获得了人生中的第一笔信贷资金,500元。
赵全录是个有想法的人,拿着这500元钱,回到自己的家乡开始农作物种植。由于他踏实肯干,几年时间不断扩大规模,1986年又在共和农商银行贷款2万元开办砖瓦厂,后又以个体经营模式从事收购牛羊毛,种植青稞、林木等各种商业经营活动,随着当初从农信社500元的创业资金淘到的第一桶金,2002年3月成立了共和县玉苗产业有限责任公司,生意做得是一天比一天有样子。
2012年2月由于发展之需,赵全录又从共和农商银行借款280万元,先后与共和县恰卜恰镇下塔迈村、龙羊峡镇次汉土亥村、沙珠玉乡珠玉村和耐海塔村、塘格木镇更尕村、切吉乡切吉林场等签订23720亩土地流转合同,建立种植基地8个,大力发展枸杞产业,在沙漠上种植有机枸杞23200亩、蕨麻400亩、无果枸杞芽茶120亩。
“我们公司目前主要做高端品牌,产品主要销往荷兰、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有固定的客户,销路自然是不用发愁的。”2016年,赵全录被评定为共和农商银行“战略合作伙伴,”他又从共和农商银行借款1000万元,用于新建枸杞系列产品深加工建设项目。主要生产加工枸杞芽茶、枸杞干果出口、枸杞蜂蜜,现已研发成功枸杞酒、枸杞醋等产品,公司年销售额达1400万元。
目前,赵全录的公司已经走上了市场化、专业化、协会化和龙头化发展的路子,在公司自身高速发展的前提下,公司通过“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农牧户8000多户,解决了农村妇女农闲时的务工问题,增加了当地农牧民的家庭收入。同时,以较高待遇,招收贫困户500多名,有效解决了贫困户生活难,务工难的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以服务‘三农’和中小微企业为己任,深化服务‘三农’,回归本源的市场定位,不断完善涉农金融服务机制,创新金融产品,增加服务内涵,增强区域‘三农’金融服务力度,保持‘三农’在贷款投放中的核心地位。在信贷投向上,我们深度拓展了‘三农’营销力度,持续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扶持力度,支持农户发展特色现代农业,促进优势特色现代化农业新格局的加快形成。”共和农商银行副行长李国顺告诉记者。
值得一提的是,为支持当地经济更好地发展,共和农商银行创新推出了“高原绿色合作贷”,对家庭农牧场、专业合作社等给予大力扶持,并通过开展普惠金融、“双基联动”合作贷款项目,助推精准扶贫工作。同时,通过“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打通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为农牧民提供丰富的金融产品,让农牧民足不出村就能获得农商银行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