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措卓玛正在为视频拍摄做准备。
几名员工忙着裁剪。
项措卓玛为顾客挑选衣服。
员工正在赶制衣服。 摄影:咸文静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项措卓玛左手拿着手机,站在服装店的试衣镜前。一身酒红色的藏服,传统不失优雅,乌黑的长发披在肩上,整个人看起来多了几分妩媚。
在快手上,这个29岁的年轻女孩发布了一个新的作品。视频中,藏服的纱袖设计十分别致。短短37秒的时间内,她仿佛一个专业模特般展示着自己原创新款藏服的魅力。
一
一大早,项措卓玛就赶到了县城解放北路32号。三年前,她将自己的服装店开到了这里。经过几年摸爬滚打,已经在业界小有名气。最近这段时间,除了来店里看看,她每天要花大量的时间去离这里1公里左右的格桑花园小区附近。当地政府刚刚为她解决了一处厂房,为了扶持这个年轻的创业者,在房租等方面给予了优惠。
对于一直想要扩大生产规模的项措卓玛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但她更觉得这是对她多年打拼的一种认可。
项措卓玛出生在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茫拉乡克图村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田地种植的不仅是一家七口的口粮,更是他们所有的生活来源。初中毕业后,因为无力负担学费,父母决定让她放弃学业,把继续读书的机会留给弟弟妹妹。
“没什么,反正我念书也念得不好。”说起往事,项措卓玛语气轻快,但仍然带有一丝遗憾。2008年,身材高挑的她通过选拔成为一名舞蹈演员,去往西藏拉萨。每天的工作就是不断地排练、表演。
家境的贫寒让17岁的项措卓玛格外节俭。由于歌舞团包吃包住,她不允许自己有任何多余的开销,每个月的工资几乎一分不少全部汇到家里。当被问及是否觉得辛苦时,她只是说起自己的弟弟妹妹。
“我把工资寄回家里,父母亲就不用为他俩的学费担心。”那时的她并不懂什么“勤劳致富”,只觉得自己这样做,弟弟和妹妹就能继续完成学业。
可是,无数个夜晚,对亲人的思念和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总是让这个独在异乡的游子辗转反侧。这份工作让她有了稳定的收入,但在项措卓玛的观念中,这并不是她想要的生活。从小就对母亲那台吱吱作响的缝纫机感兴趣的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开一家服装店。
2011年,思前想后的项措卓玛毅然决然地辞掉歌舞团的工作回到了家乡。
二
放着稳定的工作不干,却选择回来开店。老实本分的却日和李毛吉显然无法理解女儿的想法。在他们眼中,自己创业倒不如去打工来得容易一些。但铁了心的项措卓玛从叔叔手中借了3万元钱,在县城广场附近租了一间20平方米的铺面,专门加工传统服饰。
虽然从小对缝纫机十分熟悉,初出茅庐的项措卓玛却不了解市场行情。当时县城大大小小的裁缝铺都在做传统藏服,布料、款式相差无几,她的小店显然不具备竞争力。努力经营两年后,除去成本,毫无盈余。
“后来听说职校招学生,我就把裁缝铺托付给我妈妈,去学了三年服装设计。”三年的刻苦学习,不仅让半路出家的项措卓玛弥补了专业上的短板,还接触到了不少现代的服装设计理念。毕业后,她决定重新开始。
三
项措卓玛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所谓的“制胜法宝”,那就是“原创”。当她的作品发布后,很快就能吸引“粉丝”的目光,而这些新款,则正如她所期待的那样成为大家谈论的“爆款”。
“哇,衣服漂亮!”
“想要!想要!”
作品发布不久,便有上千次的播放量,不少关注者开始在视频下方留言。这是项措卓玛最有成就感的时刻,她期待得到大家的认可和肯定,无论是自己还是作品。
这份期待源于2016年“二次创业”时的经历。不同于上次创业时的懵懂,此时她已经对当地的市场进行了一番调查,并决定融合传统和现代的设计理念,推出原创作品。
“第一次尝试是件短外套,乍一看是传统的样式,但我在后面设计了一个帽子,这种‘混搭’是之前没有过的。”从萌生想法到设计款式再到裁剪缝制,一个星期后,怀着忐忑的心情,项措卓玛把作品发布了出去。出乎意料的是,这个播放量超过13万次的作品好评如潮,不少云南、四川的网友跟她联系下单。
在当时项措卓玛的人生经历中,还从未得到过这样多的关注和肯定。一炮而红的她很快尝到了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的甜头。只要推出新款,她就立即发布到网上。碰到网友提出建议,再结合大众需求调整细节,这样一来,不仅周边地区的网友喜欢她的设计,连江苏、浙江等地也有了她的“粉丝”。
四
“我找到了实现自己价值的办法,就是设计服装。”项措卓玛说。不过更开心的是发布新款的那一个月,店铺的收入达到了4万元,终于还清了借款。
看到市场潜力后,想要扩大店面的她又跟亲戚借了10万元租下隔壁几间铺面,并找到四名同学过来帮忙。李毛乙亥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从小就有听力障碍,但这并没有影响她的设计天赋。每次根据项措卓玛的设计图,她总是能第一时间裁剪出来。
经过一年的发展,2017年下半年,想要“做大做强”的项措卓玛告别了之前的裁缝铺,在解放北路32号找到了一个220平方米的铺面。因为资金紧张,新店装修时,她自己当起了小工。突然,意外发生了。泡沫胶爆炸,项措卓玛的脾脏、左肾严重受损,经过6个小时的手术才脱离危险,为了凑足20多万元的治疗费用,差点连服装店转让出去。
回家休息的那两个月,项措卓玛心急如焚。她一边安排员工继续推进新店的装修进程,一边通过网络学习设计课程、寻找适合的面料,为开店做准备。2018年1月,新店正式开张。年底,注册成立贵南县江罗服饰文化有限公司。
“江罗是藏语,绿叶的意思。我喜欢这个充满生机的词语,让人感觉到希望。”公司成立后,项措卓玛更加注重创新,每个月都会推出新品。去年三月份开始,公司以加盟的形式先后在黄南藏族自治州、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等地开了8家分店。
五
一直忙到午后,项措卓玛和员工们才坐下来吃午饭。“粗耕一亩不如精耕一寸。”有时为了一处细节,她经常需要反复修改几十次。事实上,她这种风格也在影响着员工。入行不久的沙木草正是看中了项措卓玛的能力才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专门过来学习。
今年24岁的沙木草原本是一名家庭主妇。2017年的一天,偶然看到项措卓玛的视频后,她一下子迷上了这种独特的设计风格。五个月前,孩子过完一岁生日,她就前来拜师学艺。
“自己有些基础,想跟着她学一两年手艺,回去后自己也开家服装店。”
忙完店里的工作已是傍晚,项措卓玛赶去新的厂房看看装修的情况。除了店里的十几个员工外,她在老家还有一个加工点。七八名无法外出打工的妇女在这里完成一些纯手工的加工环节,每个月都能有3000元左右的报酬。
久吉卓玛是三个孩子的母亲,家里还有老人需要照顾。经过培训,去年5月份开始到加工点上班,挣钱顾家两不误。
“新的厂房足够宽敞,能把几个点集中到一起。但这样一来,就得解决她们上下班的问题。”去年,因为帮扶了村里的贫困户,这个创业女青年的故事在县上渐渐传开了。了解到她的困难后,当地政府帮忙找到了一处新厂房,解决了她的燃眉之急。
夜幕降临时,项措卓玛已经开着车行驶在归途上了。这辆四月份刚买的新车是她送给自己的礼物。她给父母的礼物是一院体面的房子。之前一家人一直住在几间平房里。挣到钱后,她给家里盖了一院新房,装修得颇上档次。这不仅让父母在亲戚朋友面前挺直了腰杆,她再也没有听到“不务正业、混日子”这样的评价。
跟很多同龄人一样,即将步入而立之年的项措卓玛正面临来自父母的另一种压力— —催婚,但她并不在意。
“不管处在什么状况下的女人,都应该拥有梦想。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希望能让江罗走得更好、更远。”(作者:咸文静 孙海玲)
【采访手记】追梦何必去远方
几年前,一句“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火遍了朋友圈。跟很多渴望出去看看外面世界的年轻人不同,在异乡打拼三年后,项措卓玛还是选择回乡创业。虽然这个决定没有得到父母的支持,由于缺少资金开始那几年也是举步维艰,但所幸的是,在九年后的今天,她的坚持有了回报。
在采访项措卓玛时,她反复强调自己是“坚持用新的视角对话传统与文化”。对于传统的坚守,项措卓玛有着清晰的认识。为确保“味道”不变,她的每件衣服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特别是一些藏绣元素。经过市场磨砺后,“开窍”的她将现代和传统融合在一起,发生一系列奇妙的“化学反应”。斗篷、喇叭袖、蕾丝……一个个新玩意和传统服饰碰撞出了火花。去年一年,服装店的利润近100万元,8家加盟店的发展稳步提升;现在,新的厂房正在装修。这样的成绩,的确值得这个年轻人骄傲。
注册公司时,项措卓玛选择了“江罗”二字。希望这片“绿叶”能够茁壮成长为一棵大树。如今,江罗已不再是一家小小的裁缝铺,项措卓玛也不再像往昔那样,只能在现实和梦想之间进行抉择。可以说她是幸运的,借助网络平台,把服装生意做得风生水起。但这离不开她所扎根的这片土地,正是由于独特文化的滋养,让她在传统和现代的设计中游刃有余。
如今,不少有知识、有视野、有梦想的年轻人跟项措卓玛一样,正在成为当地发展的中坚力量与创新源泉,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希望与活力。随着他们与县镇发展之间的良性互动,让我们看到年轻人有着越来越多的机会和越来越大的平台,县镇未来的发展也会更加美好。
项措卓玛告诉记者,如果一切顺利的话,下个月新厂房就能投入使用了。这样一来,她离梦想又近了一步。(作者:咸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