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1
十年很短。但大爱却把它拉得很长,将援青干部和青海人民紧紧连在一起。
十年很长。但大爱却把它顷刻融化,援助力量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青海的每一寸土地。
2010年至2020年,无论对青海还是对对口支援的单位和地区,因为“对口援青”这个“温暖”的词汇,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高原洒满暖阳、充溢幸福。
从祖国首都到三江源头,从鱼米之乡到雪域藏乡,从齐鲁大地到青海高原……虽相隔千里,青海却与援青省市、单位守望相助、共享共赢。
2010年至今,承担对口援青任务的6个发达省市、34个中央国家机关和17家中央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对口援青和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讲政治、顾大局,从政策、人力、物力、技术等方面,聚焦脱贫攻坚,从产业发展、生态环境保护、贫困户住房改造、医疗保险救助、脱贫产业发展、教育扶贫、干部培养等,全面开展对口支援我省六州工作,有力促进全省六州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使我省各族群众更加深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无比优越,共享到改革发展的甜美果实,为我省长足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实践证明,中央对口援青决策英明、成效显著、影响深远,为青海省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和活力,对于促进青海六州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
这是一项“大战略”。
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部署东西部结对帮扶工作。2010年,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全局高度为青海发展和稳定谋篇布局,启动对口支援青海六州工作,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从全国大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
这是一次“大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扶贫开发工作呈现新局面,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
2016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召开的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是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是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必须认清形势、聚焦精准、深化帮扶、确保实效,切实提高工作水平,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这是一篇“大文章”。
2016年12月,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精神,做好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的指导意见》,提高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水平,推动西部贫困地区与全国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
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是加速西部欠发达地区脱贫进程、缩小与东部发展差距的重要战略,是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决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青海的特殊关怀。
对口支援青海,是中央推动东西部协同发展工作总体部署的重要组成,是青海工作顶层设计中的创举。这项伟大的决策经得起实践检验,亦经得起时间的锤炼。
3
十年间,从“输血”到“造血”,我们自我发展的能力不断增强。
对我省而言,加快六州经济发展步伐,提高地区经济竞争力,对实现社会局势长治久安和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农牧区小康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特色农牧业到水产养殖业,从现代旅游到成果展览,哪里有优势产业,哪里就有援建省市和单位的倾力帮扶。一大批重点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相继建成投入运行,实现从援助输血型向自我发展造血型转变。
北京市援青干部借助北京首农集团、首旅集团资源优势,利用玉树藏族自治州农产品地理标志“玉树牦牛”、 “玉树黑青稞”、“扎什加羊”优势资源,打造出玉树农牧业发展新模式,筹建“京玉1号”巴塘房车营地,带动玉树旅游产业提档升级;山东省在海北藏族自治州推动建立高原康复产业园;天津市支持黄南藏族自治州建成尖扎葡萄育苗基地和泽库有机畜棚基地,形成享誉全省的“拉格日”模式;上海市支持果洛藏族自治州建设标准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打造“雪域果洛”品牌,“5369”牦牛肉成为上海运动员专供肉制品,班玛藏雪茶荣膺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金奖;江苏省6家企业落户海南藏族自治州绿色产业园区,建成投产的风电装备制造中心项目成为目前海南州最大的高端制造业项目;浙江省帮助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打造“一园多区”,支持建设柴达木浙江工业园,先后引进28家浙商企业入驻园区,并建成全国第一个并网发电塔式光热示范项目。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在尖扎县建立优质小麦、核桃、蔬菜水果和高附加值药材等脱贫产业示范基地;推进生态建设,开发森林野营地、森林疗养院等新型旅游产品。中国大唐集团有限公司为兴海、共和、同德3个县16个乡镇9119户家庭安装太阳能电源,建设小型分布式光伏4座,覆盖无电地区面积近2.8万平方公里,惠及人口41000人。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投入1.8亿元,在我省环保升级改造加油站173座,投入5.18亿元,新建加油站20座。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开工建设青海至河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服务青海清洁能源发展;在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建成全省首座“光伏+储能+污水处理+农林灌溉”光储污水处理综合能源利用示范项目。
……
援青省市和单位发挥各自作用,挖掘受援地特色优势,加大产业扶贫合作力度,促进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有效衔接,实施一批产业支援项目,持续开展经贸洽谈、商品展销等消费扶贫援青活动,带动受援地特色农牧、文化旅游等产业加快发展,促进就业增收,有效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十年间,随着越来越多的援青项目建成并发挥效益,青海这艘航船正沿着跨越式发展的轨道扬帆奋进、破浪前行。
4
十年间,从政策到资金,满满生态“养分”,滋养万里河山。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青海是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在生态保护大局中具有特殊的战略地位。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
2017年至2018年,贵南县利用江苏援建资金3700万元,在黄沙头和龙羊峡库区共完成人工造林1513.33公顷、工程固沙333.33公顷、封山育林133.33公顷及配套水利工程等建设任务。
近年来,班玛县累计投资9162万元,重点实施完成营造林封山育林4000公顷、人工营造林900公顷、湿地保护666.6公顷,完成3个新农村村庄绿化。
利用苗圃培育各类新育苗5.3公顷,巩固600公顷的退耕还林成果。如今,在国家林草局对口援青干部全力支持下, 《班玛县林草发展规划》顺利批复,《班玛县森林重点火险区综合治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4个项目得到立项批复,中央总投资达2852万元。
刚察县的沙柳河,是湟鱼洄游的必经之路。2013年,山东省投入2000万元,实施了刚察县沙柳河环境生态治理项目,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建设育苗繁育池,有效改善河流水质和周边生态。
如今的沙柳河成为观赏湟鱼洄游奇观的最佳景点之一,大量候鸟的迁徙,也让沙柳河畔的鸟类不断增长。
同时,因青海湖周边是国家退耕还草工程重点区域,为解决牲畜散养问题,山东省投资720万元为青海湖农场援建4个养殖小区,建设72个畜牧暖棚,用反季节育肥和加快牲畜出栏,减少冬春季牲畜饲草消耗,实现草畜供求平衡,节约草场5333.33公顷。
……
青海的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保护好生态环境是青海省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援青干部最大的心愿。十年间,各省市、各单位在帮助当地发展经济的同时,通过加大生态治理投资建设力度,为青藏高原绿水青山筑起一道生态屏障。青海各族群众将更有信心细心呵护林木、守卫绿色家园,诠释绿色追求、孕育绿色希望、编织绿色梦想。
5
十年间,民生大改善,各族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强。
民生问题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同党的性质、宗旨和目标一脉相承。过去十年,大批援青资金被用于公共服务领域、重大公益性项目,越来越多的农牧民从中受益。
按照向基层、农牧区、贫困人口倾斜的原则,援青省市及各单位累计投入39.7亿元支持脱贫攻坚,有力推动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清零”目标实现。实施各类援青项目2200余项,改善8.2万户群众住房条件,解决28万人、141万只牲畜安全饮水和1.3万户、5.1万人用电问题。
清华大学等11所重点院校“团队式”帮扶青海高校提高办学水平,建成西宁果洛中学、海东玉树中学。异地办班、异地办校和异地培养的深入实施,不仅有效弥补我省困难地区资源短缺短板,而且从根本上阻断民族欠发达地区贫困发生率代际传递。
北京市投入对口支援资金约3.68亿元实施易地搬迁、边境地区住房、帐篷工程等各类项目15个,解决了2484户贫困户、7860人的住房问题;北京市西城区广外医院副院长刘云军带着西城医疗专家团来到玉树州人民医院后,不到两年时间,将这个亏损1300多万元的医院打造成当地第一所三级综合医院;江苏省实现对海南州25家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帮扶全覆盖。
上海市在果洛州实施54所中小学标准化改造,建设教学楼5.9万平方米,落实助学金3750余万元,资助学生1.8万人;中国铁道建筑集团有限公司投入435万元建设甘德县青少年活动中心,成立“铁建爱心助学基金”,每年对全县50名品学兼优和特殊学生给予奖励和资助。
国家能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以来,累计向曲麻莱县、刚察县投入帮扶资金6526万元,重点解决因学、因病致贫比例较高等问题;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在玛沁县医院和8家乡镇卫生院建设智慧医院及远程医疗系统;中粮集团有限公司投入援助资金300万元建设“泉口镇后沟村、沈家湾村易地扶贫搬迁配套基础设施项目”。
……
十年间,援青各省市及单位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不断加大对市州县民生项目的支持和援建力度,帮助农牧民加快实现安居乐业,使我省各族人民的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件件民生实事,托起农牧民群众幸福生活,推动我省各项社会事业迈向新发展。
6
2010年7月,高原各地传递着这样一条喜讯:26个中央国家机关、13家中央企业和6个发达省市选派的第一批援青干部进青,对口支援青海六州工作正式启动。
对我省而言,这不仅是中央的重要战略决策,也是青海过去和未来跨越发展的支点,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但从优越的大城市到艰苦的高原地区,从熟悉的环境到寂寥的草原戈壁,援青干部们面临着生理和心理的巨大挑战。
此时,从省委、省政府,到各市州,再到受援单位,对做好援青干部的安置、任用、生活保障作出了明确安排。援青干部到岗后,各地各单位积极克服困难,千方百计、尽其所能为援青干部营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援青干部们比我们想象的坚强勇敢。来到青海后,他们克服高原缺氧等身体不适,第一时间深入农村牧区开展调研、转变角色、了解民情,田间地头、牧民帐篷、工地车间,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与身影。
来自北京的马景惠是第一批援青干部,到玉树州第二天,就融入灾后重建工作状态。一个月后,他又到距玉树市区最远、海拔最高、条件最差和施工期最短的小苏莽乡蹲点,与乡干部同吃、同住、同工作近50天,完成全乡住房规划调整和开工准备工作。
2017年,当时已经50岁的李继军和退休的妻子凌岚组成夫妻档,加入无锡市第一批支援海东市的干部队伍中。援青期间,李继军和工作组全力推进援建项目,先后两批次落实880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实施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旅游产业等61个扶贫产业项目,海东市22所学校、7所医院与无锡市学校、医院分别确定结对关系。
一批批援青干部从祖国各地奔赴而来,履行使命。正是这一双双援助之手,将中央暖融融的关怀,将全国各地热腾腾的情意,送到我们面前,汇集成最温暖的力量!
医生、教师、公务员、科技工作者;北京、天津、山东、江苏……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域的人,为了同一个号召,同一个愿望,集体“向西位移”,这特殊的“迁徙”,成为最温暖的爱心传递。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第一、二批援青干部史作廷说:“援青岁月,培养了我脚踏实地的品格!柴达木精神里最核心的八个字——艰苦奋斗、无私奉献,激励着我在海西苦干实干了六年,这将是我一生都会珍惜的宝贵财富。”
教育部第二批援青干部朱小杰说: “青海给了我一次难得的成长机会,也给了我很多无私的帮助。特别是在工作中跟同志们、战友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留下了永远的回忆,青海永远是让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江苏医生张洁援青手记里这样写道:“青藏高原,印象中是一种虚幻的、神秘的世界。离开家乡和亲人,长时间工作、生活在高寒缺氧的青藏高原,我的心里充满了各种纠结、担忧、不安……然而,组织的信任与神圣的使命感让我终于坚定了一个信念:勇向前,不退缩,为了那份神圣的使命和责任!”
……
十年间,一批批援青干部深入基层,在高原草场、田间地头,他们和当地干部一起走村入户,访贫问苦,认亲交友,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他们用自己的品格、情操和信念,赢得了我省各族群众的信任与爱戴,让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7
“有一种厚爱,比太阳更和暖;有一种深情,比月亮更温婉;有一种关怀,能超脱血脉亲缘;有一种帮扶,能跨越雪山冰川……”当年,玉树和北京两地工作人员共同创作的这首《援青之路》,唱出了玉树人民对援建单位满满的感恩之情。
这是一场声势浩大的温情传送;这是一股众人拾柴的温暖力量;这是一场点亮青海未来的接力;这是一部共和国最动人的精彩乐章!
十年援青,带来的不只是物质上的雪中送炭,更激起精神上的齐振和情感上的共鸣。青海各族群众真切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更加坚定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华文化、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饮水思源、感恩奋进。面向“十四五”,青海各族儿女必将以更加强劲的动力和源源不断的活力,昂首迈向新的征程。